女帝座下第一走狗_344、大儒讲学,世子进京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344、大儒讲学,世子进京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biqux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滨海道以东,毗邻东海处,有青山高耸入云。



青山脚下,便是那座数百年来,由一座小镇扩建而成的“武帝城”。



绵延的官道上,远游归来的柴可樵迈步而至。



头发凌乱,风尘仆仆。



柴可樵在城门口站定,扬起被晒得面庞红黑的脸,忽然咧开大嘴,露出雪白牙齿:



“我回来了!”



没有盛大的迎接,甚至都无人关注。



直到柴可樵迈步进城,在一座熟悉的酒楼里坐下,吃了一顿饭,丢下一锭银,潇洒离去时。



城中那些自江湖各地赶来青山脚下朝圣的江湖武夫们,才闻讯而来,失望地发现城主亲传弟子,早已离开。



柴可樵穿过城池,抵达青山脚下,开始沿着崎岖陡峭的山道攀登。



沿途,他依旧可以看到尝试登山的武人。



只不过,伴随他越走越高,路上遭逢的人也在减少。



青山上,那漫长的山道每隔几百级台阶,就有人为开凿出的平台。



平台上有武帝城一脉的弟子修行,旁若无人。



有少年扎马步挥拳,汗如雨下,摇摇欲坠。



有青年盘膝打坐,托腮沉思,许久后会突然跳起来,捡起地上的树枝在空气中“呜呜”地刺个数次,然后丢下,盘膝于地继续抱头苦思。



有中年人赤膊,一次次撞击巨树,每一次都有泛黄叶片簌簌落下如鹅毛大雪。



青山上每走高一层,便有一层崭新的风景,柴可樵一步不停,也无人看他哪怕一眼。



江湖里,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武帝城青山,就好似完全不设防一般。



不知不觉,柴可樵走入云层,他清晰地感受到,云层中有一道道视线投来,又挪开。



他知道那是守山的师兄,在确认他的身份后,便不再理会。



“真是冷漠啊,都不会出来打个招呼。”



柴可樵叹了口气,走出云层时,已经来到了山巅。



从这个高度往下看,整个武帝城都笼罩在云海之下,那一根根蘑菇状的云气巨柱,令人渺小如蚁。



视线尽头,是山峰朝海面延伸出的一座断崖。



“哗哗——”



海风迎面吹来,扫去旅途的疲惫。



柴可樵恭敬走到断崖附近,望向了盘膝背对着他,观望东海的那道身影。



“师父,弟子回来了。”



独坐断崖的人如其名,骨架高大魁梧,同样是一身粗布麻衣,粗糙杂乱的头发黑白间杂,用一条丝带随意束在脑后。



武仙魁有着一张约莫五十余岁中年人的脸孔,容貌并未太多特异,唯独眉心烙印一枚如火红重枣色泽大小的印记。



这位当今天下,四位“天人”中唯一实打实的武道大宗师撑开眼皮,没有回头,平静问道:



“怎么回来的这么晚。”



柴可樵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



“弟子此行没能与天海小和尚打一场,甚为遗憾,回来途中便绕路去找人切磋一二,回来晚了些。”



武仙魁说道:“听山下的人说,这次是大虞供奉抢了风头,姓……”



“姓赵,赵都安,”柴可樵想了想,说道,“弟子也没想到,竟是此人夺魁。不过说是依靠了太阿剑。”



武仙魁不甚在意道:



“胜便是胜,又岂在乎依靠拳脚刀兵?看来,皇族供奉后继有人。那女皇帝如何?”



柴可樵想了想,道:



“弟子所闻所见,那女帝对政务极为勤勉,想来是个想做明君的。”



武仙魁失望道:



“人如蜉蝣生于天地,寿数人力有时尽。本以为皇族又出了个天赋卓绝的子嗣,却如此挥霍光阴于俗物,可惜。”



柴可樵眨眨眼,说道:“那百年约战……”



武仙魁闭目道:“自当全力以赴。”



昔年,大虞皇族开辟的“武神”与武帝城两大传承争锋,仿照佛道斗法,约定了百年一次赌斗。



不过,不同于佛道那种派出年轻弟子出战的规矩。



赌斗却是各自巅峰战力出手。



上一个百年,代表皇族赴约的,却不是皇帝,而是处于巅峰期的大内第一供奉海春霖。



那一战,海春霖受内伤,境界不进反退,从伪天人门槛跌回世间境界。



这一个百年,有且只有徐贞观可以赴约。



如今,佛道斗法既已结束,距离武帝城与大虞皇室的赌斗,便已不再远。



柴可樵笑道:



“那女皇帝未入真正天人,想来不是师父对手。”



武仙魁却道:



“却也未必,若其能在赌斗前晋级天人,以帝王龙气加持,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了。”



柴可樵纳闷道:“师父不是说,她投身于政务,耽搁修行?还能更进一步?”



武仙魁却忽然说道:



“昔年大虞太祖的确惊才绝艳,非但自身武道强悍,毗邻人仙,更创下独属于帝王的晋级之法,聚集帝王龙气,以气运加身,只是第一,若能封禅洛山,未必无法更进一步。”



封禅洛山?



柴可樵愣了下,还想再问什么,却看到独坐断崖的第一武道宗师挥了挥手:



“去吧,接下来在山中闭关,出去游历一遭,你也该踏入世间境了。”



……



……



某个傍晚,临封道。



前往京城的官道上。



某处背风的山坳中,一辆辆马车停了下来。



身长七尺,年过五旬,文人打扮的宋举人跃下车,开始大声指挥家丁仆从去清理过夜的营地。



而后,这位当日与赵都安在太仓府打过交道的举人老爷,近乎殷勤地走到队伍中,一辆朴素却特殊的马车外,恭声道:



“先生,日暮了,赶不上前方村镇,只好在此过夜了。”



驾车的二十余岁的书童掀起车帘,一位身穿儒袍,外罩大氅,头戴方帽,颌下生着一蓬美髯的中年男子走下车驾。



当中年人出现的瞬间,后方走来的一名名年龄各异的读书人,纷纷齐声行礼:“先生!”



如此声势,引得附近也准备扎营露宿的陌生人纷纷侧目,不禁打探起来。



在得知这乃是“云浮道正阳先生”后,皆大为吃惊。



宋举人对此毫不意外,他抬起头,朝车驾后头望去。



只见正阳先生的马车后头,还跟着数十辆车驾,其中不少都是驴子或牛拉的板车,一个大车上,可以乘坐数人。



这还没算上骑马追随的,以及路上尝试步行跟随尚未掉队的那些读书人。



344、大儒讲学,世子进京[1/2页]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