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_第419章 大喜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19章 大喜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biquxs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但对于文官而言,天子,是可以换的。



这个不行,就换一个;



实在换不掉,那就等。



等这个不好搞的皇帝死了,早晚会有一个好搞的皇帝上位。



至于你说,皇室血统太过强大,以至于连续好几个皇帝都不好搞?



也没关系;



皇帝这个东西,是可以‘易溶于水’的……



“也不知陛下今日之举,后世之人会如何评说?”



“——说不上来哪里不对;”



“就是莫名心慌……”



作为当世人,汲黯当然不知道文官士大夫阶级,最终会成长为一头怎样的怪物。



但一个合格政治人物所具备的敏锐嗅觉,也还是让汲黯本能的感知到了些许危险。



——如今汉室,为什么不存在文武相争,又或是文官士大夫阶级倒逼天子,以至于天子被夺权的情况?



因为当今汉室,根本就不分文武。



作为一个以武立国的华夏统一封建政权,以及弟国煮意最后的余晖,当今汉室的官僚体系,其实是以武人来作为框架构建。



应该说,在这个时代,文人士大夫阶级并没有出现,或者是还没有从武人,即武勋功侯集团当中分离出来。



如今汉室,文官就是武将,武将就是文官。



穿上官袍能治民,装备甲胄能治军,才是如今汉室的常态。



文武不分家,本身就同属于一个群体,自然也就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可言。



但随着科举的出现,汉室官僚体系当中,必将开始出现没有任何军方背景的‘纯文人’。



不同于如今,汉室已经存在的、文武双全的全能官僚——这些‘纯文人’,几乎是从小就泡在书本、知识的海洋当中。



他们没有武勋傍身,没有在军中当兵、做官的故交;



他们不会像现有的官员那般,具备‘文武不分家’‘文官也要会打仗,武将也要会治民’的人生信条。



他们会以不同的名义,如同年、同科,亦或是同窗、同门之类,来报团取暖。



最关键的是:作为新兴既得利益群体,他们必然会站在现有利益集团的对立面。



——汲黯,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……



“陛下总说,年轻官员遇到事,要少说、少做,多看、多想。”



“此事……”



“看看吧;”



“再看看吧……”



带着一股不明由来,只因本能而出现的忧虑,汲黯从座位上站起身,对不远处的中年将官轻轻一点头。



而后,便是一阵武人特有的粗狂吼叫声,于这处考场次序响起。



“奉陛下旨意,今岁秋闱,开科取士,为国举才!”



“辰时三刻(8点30)发卷,巳时正(9点)准时开考,午时二刻(12点),击鼓以结考!”



“听闻结考鼓声,考生务必于三息之内提笔离卷,停止作答!”



“违令者,以军法论处!!!”





“考试期间,考生不得交头接耳,不得左顾右盼!”



“凡窃视旁人试卷者,以军法论处!!!”





“考生不得喧闹、喊叫,不得擅自离位!”



“违者,以军法论处!!!”



军士们此言一出,在场考生只一片哗然。



——这场科举,‘武人’气息实在是太重了些。



监考是禁军,守备是禁军,维持考场秩序的同样是禁军。



再加上这接连三条‘以军法论处’,竟让在场众考生,都莫名生出一种身在军营,而非文试考场的错觉。



但很快,大家便接受了这个现实,并默默点头表示明白。



——这是汉室。



在这个儒生也能手劈榴莲,老学究也能骑马射箭的时代,以军法来约束科举考场秩序,其实并没有那么违和。



更重要的是:军法,往往被用在极为关键的场合和时刻。



换而言之,以军法来作为考场秩序的根本,意味着这场科举,对于长安朝堂而言很重要、很重大。



不然何必用军法吓唬人?



于是,带着对未来的无尽遐想,以及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,考生们自顾自泡开了笔、研起了磨,并静静等候考题发放。



很快,一块块两人高、三人宽的巨大木板,被军士们合力抬入考场,并立在了考生们的视野范围内。



“考题抄录时间,限半个时辰!”



又一声呼号,考生们赶忙捻笔沾墨,开始奋笔疾书。



毕竟是首轮科举,难度很低,期间也没有出什么意外。



三个时辰后考试结束,绝大多数考生面上,都流露出轻松之色。



——在科举规则公布之后,考生们也都想明白了;



前后三轮科举,一轮比一轮难,最后却只录用一批最高四百石,最低一百石的基层官员。



说难听点:在这个时代,能接触到知识、成为读书人,并能长途跋涉顺利抵达长安的,谁家没点能为自己谋求官职的人脉?



十几二十年寒窗苦读,费劲巴脑跑来长安,先后三轮科举竞争,最后却只能做个靠人脉就能做的官?



这也太不划算了……



但若是把科举,作为丰富个人履历的渠道,那就很划算了。



往大了说,通过科举,读书人们无疑是通过一个相当公平公正的平台,证明了自己的学术水平。



在过去,你治《春秋》,我治《尚书》,咱俩还真不好说谁学问更好。



而现在,我通过了三轮科举,你只通过了前两轮——参考系一下就建立起来了。



再者,这个参考系,也不完全就是人和人比。



无论是将来有机会被举荐,还是被征辟之类,科举成绩,都必定会成为毋庸置疑的加分项。



往小了说——就算没有通过全部三轮,那也没事。



通过个一轮或两轮,好歹也算是证明了自己。



回到地方郡县,无论是谋求官职,还是打算投靠权贵给人做门客,人家都能高看你一眼。



也就是在这基本没有例外的欢庆氛围中,原本还对科举的未来,乃至汉室的将来忧心忡忡之时,汲黯得知了一个足以让天下人普天同庆的大喜事。



——当今刘荣的皇帝面板中,最后一块缺损的版图,或许要被补上了。



——椒房殿曹皇后的某个陪嫁侍女,怀有身孕……



第419章 大喜[2/2页]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